note Buying a new car

2015年台灣新車市場全年
累積銷量突破42萬輛大關
達到420,780輛的規模


最近為了處理這件事情天天做功課
各種蒐集資料以及各種請教前輩

我將這篇文章提供給有興趣買車的新手
記錄我一路上做準備的心路歷程
Warning: This Article Only For Normal Salaryguys Taking Limited Budget

文章分為三個階段
第一階段:要買車嗎?
第二階段:買什麼車?
第三階段:怎麼買車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一階段:要買車嗎?

來囉 現實總是殘酷的
常常放假想要到哪邊走走,總會想說「如果有台車,就好了」

通常有這個念頭之後,都會開始動買車的想法
但是身為精打細算的小資一族,勢必要來算一下
每年擁有一輛車的成本

以下為如果買一輛車要負擔的錢

1.稅賦
分為兩個部分
燃料稅--->連結 與 牌照稅--->連結
如果不知道先取哪個,建議取CC數1201-1800汽油車的總稅額=17410/年
目前國產車多數落在這個級距中,是省油省稅金的選擇。

2.保養
車子的保養費是二維概念,縱軸為國產與進口,橫軸是車輛里程數
不同里程 分為 新車跟舊車 / 小保養跟大保養
(新舊車可以簡單用保固期區分,舊車因為耗材損耗多會增加保養費)
(國產大小保養車廠定義不同,小保養約是每五千公里,大保養約是每兩萬公里)
(進口車平均而言保養費用比國產車貴,但是保養頻率的要求可能較國產車低)
(GG 不會用Blogger建table,只好轉一維)

  • 國產 新車 小保養 - 約兩三千
  • 國產 新車 大保養 - 約四五千
  • 國產 舊車 小保養 - 約四五千
  • 國產 舊車 大保養 - 難估
  • 進口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- 難估

3.維修
新車先吃原廠保固,一般是三年。
保養和維修的差別要在買車前先了解一下。
基本上原廠會定義耗材的範圍,所以壞耗材就是要付錢,不是耗材就不用付錢。
(當然,不是耗材的部分損壞還有非人為/正常使用的條件要遵守)

這篇談新車,所以先不談維修
有機會談的話,就來戰國產跟進口

4.油錢
首先跟油錢最有關係的是油耗,請自行參考(連結)。
小心廣告陷阱,油耗測試方法有美規跟歐規,目前台灣官方限用歐規。
歐規的測試標準比較嚴謹,比較符合實際情況,換算率大概1.15:1。

油耗一般來說可以用15km/l估算,油錢就是"行駛里程/油耗*油價"
油錢大概分兩個部份算,第一個部分是通勤;第二個部分是其他。
第一個部分之所以分開來,是因為較為固定好算,
如果有固定行程像是上瑜珈或載小孩,也包含在"通勤"的概念。
第二個部分則可以想像平時假日有可能去的地方,譬如回老家看爸媽
或是住在台北平時喜歡往宜蘭跑,用這個方式去估算假日可能用到的里程數。

概估就好,可以得到每個月平均要花多少油錢,尷尬的是
今年油價很便宜,最好再多乘一些,避免以後油價漲

5.停車位
在台北租停車位便宜兩三千,貴的上萬。
差距滿大的,但是這個金額比較固定,探聽一下就有。

建議新車還是要有固定停車位。

6.貸款
大概最大條就是這一條了,不過金額還算是固定好算
這個年代請不要再說零利率,羊毛出在羊身上,這個下面再說
目前利率大概是2.5%以上,按照頭期款不同跟自身條件不同會有差
如果要知道一個月大概繳多少,可以GOOGLE"貸款試算"
但是要先想好自己要買多少錢的車,跟想要還幾期

7.其他
洗車、車用品、出去玩的停車費
其實林林總總加起來沒有很多,隨便估個一年三四千。

以上,就是你每個月或每年會花到跟車子有關的錢。
接著就是比較,有自己的車跟沒有自己的車,在需求上差多少
(譬如有些人通勤需要,有些人不需要;有些人需要假日回老家,有些人本來就住老家)
再來便是評估"為了這個需求付出上述的錢值不值得"

這麼說好了,舉一個經典的案例是
有些人為了假日出去玩買車,平時上班都搭捷運
可以評估養車的錢是不是早就cover租車的錢了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二階段:買什麼車?

按照平時使用的方式先想像一下
再來思考下面幾個點

並且注意這些點會互相牽連

1.座位與舒適性
以下幾點考量:駕駛身高和乘客身份等等
駕駛身高:身高一百八的人就算擠得進去小車也覺得不舒服
乘客身分:平時載多少人,載的是誰,是否考慮後座舒適度
(如果載很小的小朋友,請先注意一下有無ISOFIX需求)

2.性能需求
以下幾點考量:平時路況與自己習慣
平時路況:長跑高速就要注意車輛高速的穩定程度
自己習慣:車子的加速性能、轉向操控感、路感等等,每人口味不同
(P.S. 車子究竟是為了到達目的地,或是為了樂趣,每個人想法不同)
(P.S. 車子操控感簡單可分日系、美系、歐系,各車廠調教仍有差異)

3.車子長度與外觀
以下幾點考量:停車與用途
停車:車身長不好停車,車身短車內空間小,且小車重點不在性能
用途:恩..................需要把妹挑帥一點的車,進口車加分。

4.安全
建議不要漏掉,能有就有
以下幾點考量:主動安全、被動安全與輔助
主動安全:科技介入避免車禍發生
大多都是隨車配備,無法加裝
基本的像是ESP、斜坡輔助、胎壓偵測
進階的範圍滿多的,請GOOGLE"ADAS"
建議至少包含基本主動安全
被動安全:車禍發生時保護駕駛
基本就是氣囊,但是政府為了怕事,
不太敢把氣囊列為法規標配,不僅是台灣。
建議至少四氣囊,最好能到六氣囊七氣囊九氣囊。
輔助:行車紀錄、倒車顯影、前後雷達、盲點偵測等
按照需求加裝,這部分都是不錯的功能。

5.其他
常常露營或有載東西需求,通常五門車款空間運用較靈活
品牌妥善率與售後服務,上網打聽,影響每年維修保養的錢
若認為開個幾年會想換車,則挑市場熱門車,二手價較保值


6.車價
負擔的起多少車價VS是否真的有需求,參考第一階段

以上,先想好自己需求大概長怎樣,再想一下預算
這樣在網路上查一查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口袋名單
(P.S. 台灣市場小,車子可以挑的沒幾款)

重點是,不可能找到完美的選擇,必有機會成本
(P.S. 有空多注意新聞,看有沒有新車上市的消息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三階段:怎麼買車?

第一步:試乘
第二步:試乘
第三步:試乘

反正就是試乘再試乘,不要衝動下訂,不要被業務三言兩語騙了
(業務:今天我開一個價給你,走出去就沒有這個價了)
我認為試乘不用談價格,不然優惠價格容易影響車子本身條件

結束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後,對自己需求跟市售車都有一定了解
基本上就是配對需求與市售車的條件,試乘後列出個別優劣分數

我相信同時會刪除一些口袋名單,這時候大概只剩下精華之選
這時候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就是價格了

網路時代必由網路作為最有利的武器
幾個基本找新車菜單的網站:PTT CAR版Mobile 01 各車廠版WeWanted購車網
進階的就是車友論壇或是facebook車友社團,滿麻煩而且菜單不會差太多

幾個關鍵因素如下
1.空車價:先了解空車折扣,要的配備再往上加,這樣子比較透明
2.配備:先了解配備的價格,如果不了解品質,建議選原廠即可
3.保險:第一年很多人都保乙式,提供mobile01大補帖(連結)
4.貸款:羊毛出在羊身上,若貸款則空車折扣低,利率跟設定費要先談好
5.領牌規費:跟業務說好實報實銷即可

做好功課之後,你大概知道
1.空車折扣:有時候地區條件不同,但是至少不要被貴太多
2.配備:如果業務報的配備價格灌水,你看得出來
3.保險:若跟業務保險,業務有回扣拿,看空車折扣能不能再多折
4.貸款:配合不同銀行利率會差不少,你看得出來
5.領牌規費:實報實銷,沒差

這時候就可以跟業務約,談看看
談不喜歡就說再考慮,換業務談
不知道怎麼找,可以在PTT CarSale版跟WeWanted購車網上徵業務

原則是不要計較太徹底,沒有差很多就給業務賺
網路神單可遇不可求,跟業務談得順利談得開心比較重要
我認為如果業務不爽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動手腳

一般購買流程大概是
1.跟業務確認菜單(確認配備是否原廠,非原廠則確認品牌跟規格)
2.確認保險、下訂付訂金、簽合約(確保菜單的規格都有寫進合約)
3.車子到了之後領牌、匯大部分款項(通常留兩三萬最後牽車才付)
4.整完車後,牽車(要求工單,確認各配件,付最後的錢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除了上述,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先GOOGLE,網路資料很多

來聊最後一個議題,是不要考慮買中古車?

兩個面向

第一,台灣中古車市場
中古車的市場不錯,有些人喜歡進出手中古車
只要是主流車款,中古車價都滿高的
而市場不透明,通常都要去到現場才知道價格
造成對中古車沒有研究的人很難買到好價格

第二,對車子了解程度
大多數的人對車子了解不夠
很容易被車商牽著鼻子走
台灣驗車的機制往往不太充足
況且也無從得知前車主用車習慣
譬如變速箱曾經漏過油你會知道嗎?

總結,除非對汽車結構與汽車市場有一定程度了解,否則不推薦

熱門文章